01

研究生培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微纳米材料研究所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11  访问次数:[]

   为突出学校主体功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微纳米材料研究所结合自身特点,在培养机制、对外学术交流、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积累。

突出自身特色,激励学生创新

   2012年8月18日,拥有160多年办刊历史、世界著名无机化学杂志《Dalton Transactions》在线刊发了由米立伟博士指导的本科生孙慧同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3D hierarchically patterned tubular NiSe with nano-/microstructures for Li ion battery design”。孙慧同学自大学二年级开始就跟随米立伟博士开展科研工作,利用简单的原位反应的方法制备出多种形貌独特、结构新颖的硫化镍、硒化镍化合物。虽然已经整理发表一篇高水平SCI论文,孙慧同学还有许多科研成果有待整理。薄盈盈、孙慧同学只是研究所参与创新实验同学的一个缩影,很多师从研究所老师的本科生都做出了不错的科研成果。

    在暑假期间,由郑直教授指导的本科生薄盈盈同学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热分解制备具有生物微纳米结构氧化铜晶体的化学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为2011 1 0074316.1,薄盈盈同学为该发明专利的第二设计人。

    为激励同学们科研创新,研究所出台了《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相关规定,并制定了以《创新实验》、《创新课程》和《创新学生培育基金》为代表的“三新”教学育人新模式为主导,以中科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优秀专家学者为引导,形成以名师讲座、课程辅导、课下实验、工厂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新模式;以科学研究为推动,形成“才从才来”的办学方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从而做到办学育人,服务社会相结合,提升学校办学声誉,传承中华文明。

 

 

                    图1.发表在《Dalton Transactions》杂志上Nise生长示意图。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在重视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研究所也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8月20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传来喜讯,我所郑直教授和贾会敏老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的支持。此外,微纳米结构与应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高远浩博士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高校具有讲师职称、硕士学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教授都很少,贾会敏老师获得国家级课题是我所重视、培养青年骨干人才的体现。

   同时,研究所经常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张艳鸽博士赴香港中文大学、贾会敏老师赴美国药监局、李大鹏老师赴武汉理工大学、米立伟博士赴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中心进修、学习。现在,何伟伟博士还在美国药监局从事博士后研究。这种学习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我所教师的科研兴趣。仅暑假期间,我所先后由多篇优秀论文被SCI收录的国际著名化学、材料类杂志接受、发表。例如,何伟伟博士与贾会敏老师合作的“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CuS concave superstructures with peroxidase-like activity”文章发表《Nanoscale》上,影响因子数为5.914;何伟伟博士完成的美国药监局与我所合作的成果在一区杂志《Biomaterials》上,影响因子数为7.47;米立伟博士与郑直教授合作的研究工作分别被接受、发表在化学类二区杂志《CrystEngComm》、《Dalton Transactions》、《RSC Advances》和《Thin Solid Films》等期刊上。

    为拓展师生视野,研究所鼓励教师、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特别重视与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利用假期时间,研究所先后邀请到南京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左景林教授,吉林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著名青年无机化学家朱广山教授于7月24日来校讲学。8月17日-18日,在我校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围绕纳米材料、半导体器件、新能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最新进展,研究所克服一切困难,组织30多名老师和研究生同学,承办了第一届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学术研讨会,郑直教授担任研讨会组委会主席,同时邀请到了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新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艾智慧教授等在内的多名校外专家来、学者校讲学,辅导青年教师科研,指导学科建设。

 

                       图2.南京大学左景林教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此前于7月24-25日,我所协办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旅英中国学人化学化工学会(CSCST-UK)共同主办,郑州大学与牛津科技论坛(Oxford For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承办的“2012中英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研讨会”。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物浦大学、利兹大学、圣安德鲁大学、诺丁汉大学、埃塞特大学、雷丁大学、德国锡根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外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0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研讨。我校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副所长米立伟博士应邀为大会作主题报告。由米立伟博士带队,我所18名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注意优化资源,打造校外创新平台

   为拓宽学生视野,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研究所先后与河南科力新材料有限公司、许昌天地和光能源有限公司、焦煤集团合晶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实践平台。更为可贵的是,研究所在暑假期间,多次与河南省盐务管理局、河南省盐业总公司沟通、交流,受到了河南省盐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赵启林、河南省盐务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许卫苏的高度重视。河南省盐务管理局、河南省盐业总公司与我校强强联合,组建河南省新型盐产品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成立将会为我校师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同时也会引导我校师生提高发展意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努力做到为政府负责,为人民分忧,树立把盐业行业做大做强基本战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摆脱旧模式、旧管理、旧机制的束缚,使河南盐业研究工作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图3.河南省新型盐产品研发中心标牌。

   8月15日,米立伟博士与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郭珊珊老师一行重点考察了与我们研究方向一致的河南省重点骨干企业--河南省迅天宇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受到公司技术总监、副总经理高文林先生的热情接待,双方就下一步联合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建设许昌学院学生校外见习基地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为更好培养学生,由我校牵头,联合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许昌市人民政府、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表面科学中心、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省周边企事业单位共建《微纳米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利用各方资源,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将会对我校学生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所有这些表明,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校党委、校行政的积极支持和帮助,离不开科研处及相关处室、院部的大力协助。我所研究平台正在逐步提升,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步入常态化发展渠道。这将有助于我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助力硕士点申报工作,切实提升办学层次。

 

关闭